信仰分享

夢幻中和實際的愛

 

一位神父分享著關於知名俄羅斯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(Fyodor Dostoyevsky)的思維。在他許多的作品中,不論是小說或文章大都以靈性的思想為主題,他尤其把愛的主題以獨特的手法發揮的絲絲入扣。他曾描寫一位剛失去丈夫的年輕女子,她是如何痛苦萬分、傷心欲絕地面對生命的挑戰,跌入深淵無可自拔的黑暗生活關口,以淚洗面渡過每個黑夜與白晝,及那不知如何釋放的肩上沉重的負擔。有一天她向神父訴說一切,她所面臨的困境是如何使她無法相信神的存在與來世。神父以體貼的方式引導她說:「我們確實很難確認或否認天主的存在;相同的,我們也很難判斷人的生命是永恆的或是短暫的。但我們卻可以選擇積極地、主動地、不屈不撓地去愛鄰近的人。但願我們能不疲倦地投入於愛惜他人的善功中,我們便能較清楚地發現天主真的臨在。唯有這樣做我們才能覺悟人生是短暫的、人生是非常有限的」。

 

過了些時日,這位女士又向神父表達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和夢想,期盼能捐出她所擁有的一切財富給窮人,之後進入修道院成為修女。但她內心也十分擔心他人將以怎樣的眼光看待這一切呢?從這段故事裡清楚地呈現了杜斯妥也夫斯基 (Dostoyevsky) 的一句名言:「Love in action is a harsh and dreadful thing compared with love in dreams」。在實際的生活中,愛是苛刻及令人恐懼的,不像只停留於夢想中所擁有甜美的愛。在現實生活上所付出的愛,有時會讓人感受壓力與恐懼,這是一種要求犧牲的愛;它不再是一場美夢,它被要求自我犧牲和奉獻,它更要求空虛自己。

 

一個實際的經驗。一位女士已經結婚許多年且已生有兩個兒子,找了心理輔導員訴說許多對丈夫的不滿;丈夫從未愛過她、也未顧及她真正的需求。在她內心一直渴望,有一天能夠體會真正被愛的感覺。等待了多年之後,終於她夢想中的王子,能給她真愛的男子出現了。她唯一的夢就是要脫離目前婚姻所產生的地獄,脫離這位無情的丈夫而與新識的王子結合為一,為了將來還未明朗的幸福,她卻提出離婚的請求。但•••,她真有十足的把握確定會成功地找到美滿的愛嗎?這不是自以為幸福的美夢而未實現的愛嗎?夢幻中的愛總是甜美的、溫馨的,一旦成為事實時它可能會帶來恐懼,帶來該背負沉重的十字架。面對這事實時不要再做夢了,而是要面對、接受它!於是有人給愛下了這樣的定義:「Love is practice, preparation, and perspiration」。愛是一種無休止的自我訓練和學習,愛需要不斷努力的準備,愛被要求流出汗水,愛是需要自我犧牲和奉獻。

 

耶穌在瑪竇福音中(22,三七 ~ 三九)給我們最大的命令;「你應全心,全靈,全意,愛上主你的天主•••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。」記得曾看到一首詩,這首詩實在反映出耶穌的教導;「我尋找我的靈魂但我只遇見空虛,我尋找我的天主但祂卻隱沒了,我尋找我的鄰人我就發現了所有。」在鄰近的人身上我發現自己,同樣的,在鄰人身上我發現天主的存在。

 

自創世之初天主已經看到,人不可過孤獨的生活,人不是處於無邊的海洋上孤伶伶的冰島。「人單獨不好•••(2,一八)。每個人需要他人,每個人需要共同生存,需要團體生活。非洲的一個民族,Ubuntu對共同生存有相當美的概念;「I am a person because of other people」。我們能成為一個人是因為有他人;他人的存在,幫助我們學習人性的生活,他人幫助我們能活得如人有尊嚴,他人幫助我們能與別人互動,彼此接納與給予。別人的存在使我們成為能去愛和被愛的人,使我們成為能寬恕他人的人。我成為我是因為有他人,我成為我也是因為有你(妳)。

 

因此,當耶穌教導我們去愛近人如自己時,這已不再是一種負擔,而是我們對別人的感恩。若望在他的書信中寫道,我們愛天主因為天主已經首先愛了我們;同樣的道理,我們去愛別人因為他人已經先愛了我們,我們去愛別人因為他們已經幫助了我們,使我們活的更加如人。我們去愛別人是因為我們已懂得感恩。

 

的確,夢幻中的愛總是唯美、總是溫馨,總是詩情畫意,但這樣的愛在實際生活中是要求犧牲和奉獻,要求學習、準備和汗水的愛。我們不再做夢!我們當清醒,一起把夢中美麗的愛,勇敢地實現於實際生活中。也許行動之餘我們不再輕易做夢,因為「Love in action is a harsh and dreadful thing compared with love in dreams」。

 

耶穌說過;「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,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。(若十五,13)耶穌為了愛我們離開天上的寶座,接受人性的軟弱,誕生於冰冷的馬槽裡。祂在我們中間實際的把天主的愛實現出來。祝大家誕節快樂。